这场“5分钟”的改革绝非简单的数字叠加,课间既是学生调节学习状态、缓解疲劳的“缓冲带”,也是社交互动、释放天性的“窗口期”。如何科学利用这15分钟,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。
“太开心了,现在课间休息时间变长了,我们就更好地做到玩的时候尽兴玩,学的时候尽心学,感觉学习起来精力更集中,效率更高。”五年级的徐同学说。
课间一刻钟,看到孩子们耍陀螺、铁环这些传统游戏,已经让人眼前一亮了,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,孩子们还在操场上跳起了竹竿舞。8名持竿的孩子坐在地上,双手各执一根竹竿端,来回滑动,使竹竿有节奏地合击与分开,其他孩子排成三人一。
“走,我们去跳长绳。”“走,我们去打篮球……”2月25日,上午第一节课下课铃声响起,成都市花园(国际)小学的孩子们就第一时间走出了教室,来到操场上,开启了快乐的课间15分钟。操场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,沐浴着暖暖的阳光,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。有的多人组队跳长绳,有的滚铁环、铲陀螺,有的打篮球、踢足球,玩得别提有多嗨。不一会儿,孩子们的小脸就变得红扑扑的,不少孩子脱下了厚厚的外套,尽情地投入到运动中。
青羊区各中小学课间扩容“5分钟”后,有哪些变化?这15分钟,孩子们都在做什么,是怎么玩的……带着这些问题,日前,记者走进青羊区多所学校,为你打探青羊娃们多姿多彩的课间一刻钟。
记者看到,为了方便孩子们开展课间运动,学校专门在校园操场上设置了运动诚信超市,在教室里设置了运动共享角。在运动诚信超市里,足球、篮球、陀螺、铁环等多种运动器材一应俱全,教室运动共享角里,则存放着跳绳、毽子等较为小巧的运动器材,方便孩子们取用。“这些运动器材,都是孩子们自己管理,大家都养成了很好的习惯,每次用完都自觉地放回原处,方便下次使用。”学校德育负责人水晶老师介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