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南突围,是我华野第一、第四纵队的老同志难忘的往事中变英雄合击,成为老同志们经常谈论的话题。的确,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。
这在《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概述》中只有简单的叙述:“(华东野战军)左路于七月六日收复费县,歼敌整编第五十九师之三十八旅全部另一个团。九日更收复枣庄、峄县,进击津浦路徐州至兖州段。右路于七月八日再克泰安,十三日克大汶口,横扫津浦路西,连克宁阳、肥城、东阿、平阴等城,迫敌于七月十一日开始由鲁中分路西撤(到七月底敌由鲁中抽出十二个旅于鲁西南)。于是敌人在山东的重点进攻,便基本上被我打破了。”而当年,左路我军却是艰苦无比,险象百出,好不容易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!当时,老作家黄源同志对我说,如果日后有人写出这段经历,很可能是新的《铁流》。很巧,华野政治部文工团正随我一纵行动,和我们一起历尽艰险。作家茹志鹃、邓友梅等就在这个文工团,他们以后写的中、短篇小说就有以这段经历为背景和撷取此中素材的。邓友梅写的中篇小说《追赶队伍的女兵》还拍摄成电影。黄穗写的《向敌后进军》、枫亚写的《向敌后出击》,都在全国解放以后出版了单行本,朴实无华地真实地记述了当年的人和事。
孟良崮战役后,进犯鲁中之敌全线溃退。四十余天,蒋介石才喘过气来,复以三十二个旅、二十四万人,于六月二十五日开始进犯我沂蒙山区,莱芜到蒙阴不足百里的战线上,竟然集中了十八个旅的兵力!步步为营,密集平推,企图把华东我军挤到胶东半岛的牛角尖,与我决战。
那时华东战场的局势是严峻的。国民党喉舌中央社天天叫嚷说:共军背靠大海,海水是喝不干的!退到胶东,胶东是牛角尖,烟台是没有桥可以通到大连的,何况还有海军阻击;如果往西过微山湖与刘伯承会合,有强大兵力阻击;如果固守鲁中山区,要被国民党强大炮火“扫荡”;如果倒回华中,到处重兵,必然消灭;如果渡河“北窜。